血管的3D打印對醫(yī)學領域占據重要地位,因為這可以擴展3D打印的人體組織在藥物安全、毒性篩查方面的應用,并最終可用于組織修復和再生。之前,哈佛大學與2016年3月打印出帶血管的人工組織并可以存活超過六個星期,這改變了以前由于無法在組織和器官的內部打印出血管,從而持續(xù)的為人工器官輸送養(yǎng)分、代謝廢物,因此有望改變目前3D打印器官存活的時間非常短的現狀。
上海大學的快速制造中心在2015年開發(fā)出一種合成的血管移植入物。他們將微壓印和電紡絲技術相結合,制造出了合成的血管,可以替代患者或捐贈者身體里的血管用在冠狀動脈旁路手術中。所謂電紡絲,其實是指用電荷引導液體輸入的技術。 如今,日本的研究機構通過誘導多功能干細胞的技術培養(yǎng)的3D打印血管,這項技術有望用于心肌梗死治療。
佐賀大學3D打印血管的方法被稱為Cyfuse劍山方法,這種技術很獨特,他們并不是通過使用生物墨水來幫助干細胞在打印的過程中定位,而是采用垂直的“針”狀物打印方式,將干細胞“釘”在所需要的位置上,并幫助干細胞在整個打印過程中保持位置。佐賀大學的Shigeki Morita教授使用劍山方法創(chuàng)建管狀的3D打印血管結構長度2厘米直徑5毫米。
心血管疾病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,醫(yī)學研究人員一直在嘗試使用3D打印技術開發(fā)出新的解決方案,以治療心血管疾病。佐賀大學的科學家們相信他們的3D生物打印方法可以幫助治療心肌梗死恢復。目前,醫(yī)生通過去除受損的血管來治療這些患者,并用健康的身體其他地方的血管來更換這些受損血管。然而,這種方法增加了身體的負擔,并且再次堵塞的可能性是很高的。為了促進心肌梗死治療和其他疾病的研究,研究人員計劃在不久的將來通過3D打印進行豬的血管移植實驗。
此項研究的伙伴,京都大學副教授Ryosuke Ikeguchi還運用了類似的打印原理來創(chuàng)建可以培養(yǎng)成人類的皮膚的組織。這種促進神經再生的打印頗為神奇。研究團隊將8毫米長3mm直徑的管狀結構移植到活的小鼠身上。雖然最初的移植使得小鼠無法正常生活,但八周后,管內的神經開始與這些小鼠連接,并使得小鼠再次行走。實驗證明,3D生物打印的結構可用于促進神經再生。
據研究人員介紹,這種3D生物打印技術可以在短短的三年內用于臨床研究中。
513 0
登陸后參與評論
2025-01-21 14:18:47
2025-01-21 14:14:39
2025-01-21 14:07:22
2025-01-08 10:13:04
2025-01-08 10:09:45
2025-01-08 10:05:14
2025-01-08 09:56:04
2024-12-31 09:59:38
2024-12-30 09:50:54
2024-12-30 09:48:13
2024-12-30 09:44:17
2024-12-23 11:36:4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