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D打印打破手術禁區(qū) 我國完成首例下腔型房缺手術

dy1993   2016-08-25 15:45:00

近日,西安交大一附院結構性心臟病科張玉順教授團隊利用3D打印技術,對一“房間隔缺損(雙孔:大孔19mm 下腔型,小孔12mm 中央型)”患者采用雙傘封堵取得成功,打破了長期以來下腔型房間隔缺損不能做介入治療的禁區(qū)。

患者系50歲中年女性,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下腔型房間隔缺損,發(fā)現(xiàn)心臟病已多年,醫(yī)生們的建議都是外科開胸手術治療,而患者卻顧慮重重,承擔不了外科手術的風險及傷口的疼痛,且因患者是女性,術后會留下較大瘢痕影響美觀等諸多因素故一直沒有治療。直到今年,患者的癥狀加重,同時伴系統(tǒng)性紅斑狼瘡、高血壓等基礎病,慕名來到西安交大一附院,找到了張玉順教授,希望用介入封堵術治療她的心臟病完成她的心愿。

在與患者及家屬反復溝通后,張主任成立了治療小組,根據(jù)患者的食道超聲檢查影像及心臟CT影像,與西安交通大學3D打印技術團隊協(xié)作,經(jīng)過多次交流溝通,反復比對和研究,討論確定了患者的手術方案,打印出患者的心臟3D模型,為患者“量身訂制”了合適型號的封堵器。

8月10日在介入手術室、超聲室的配合下,張玉順主任的手術團隊歷經(jīng)40分鐘就十分順利地完成了在外科需要3小時完成的手術,而患者也清醒的見證的這一全過程。此次手術的順利完成,標志著一附院成功的打破了下腔型房缺的手術禁區(qū),邁向了介入治療新的臺階,在國內實屬首例。術后患者恢復良好,現(xiàn)已康復出院

為此次手術提供3D打印技術支持的是快速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、陜西恒通智能機器有限公司。公司醫(yī)療領域負責人牛磊結合病人病情、公司技術以及之前做過的成功案例,聯(lián)合張玉順教授團隊,有效地將3D打印技術應用在結構性心臟病手術中,為患者帶來福音。

3D打印技術在結構性心臟病中的廣泛應用尚需要多學科的合作,包括超聲、影像、臨床醫(yī)生、3D打印模型設計團隊等,只有經(jīng)過多學科長時間的磨合、交流與探索,3D打印技術在心血管病中的應用才能不斷的創(chuàng)新與突破,相信3D打印技術能夠開創(chuàng)結構性心臟病私人訂制新時代,期待給予每位患者帶來精準與最佳的治療方案,以完成結構性心臟病科心血管疾病精準醫(yī)療的使命。


0

913 0

發(fā)表評論

登陸后參與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