紋身又叫刺青,是一種源自古人的身體彩繪藝術,在狩獵中以及家族中體現(xiàn)信仰,或用來標明地位、身份,但發(fā)展到現(xiàn)在最普遍的動機則是為了美觀。傳統(tǒng)紋身通常是由專業(yè)藝術家采用非電力的紋身方式,例如日本的tebori和夏威夷的手工攻絲,而現(xiàn)在我們見到的紋身大多都是采用自動紋身機。
到了3D打印盛行的年代,紋身的方式也正在被顛覆式創(chuàng)新,法國三名學生Pierre Emm、Johan Da Silveira和Piotr Widelka共同發(fā)明了一種3D打印紋身機,每秒150針,分分鐘搞定一個完整的圖案。
他們曾經(jīng)在人造皮膚上進行了3D打印的測試,向一個業(yè)余紋身師借來了手動紋身機器,將打印噴頭換成了紋身用的專用針頭,并在人造硅皮膚上試驗了紋身技術,他們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將此技術轉向真人皮膚。
最大的挑戰(zhàn)就是如何校準機器以識別人手臂的彎曲表面,當然他們通過努力解決了這個問題,打印期間針可以在一個人的手臂順暢地移動。
以往我們都要進入紋身店,找專業(yè)的技師為自己量身定做?,F(xiàn)在可能只需要一臺3D紋身機就能完成。3D紋身機似乎有悖于傳統(tǒng)技藝,但Pierre Emm卻堅持認為,紋身3D打印機只是一種增強人們能力的工具,對于繁復的傳統(tǒng)儀式以及因地制宜的設計工作還是由有經(jīng)驗的紋身師來完成。
1168 0
登陸后參與評論
2025-03-31 10:17:20
2025-03-11 10:00:32
2025-03-11 09:57:10
2025-03-11 09:53:04
2025-03-11 09:50:56
2025-03-11 09:42:27
2025-03-10 11:00:08
2025-03-10 10:58:03
2025-03-10 10:57:16
2025-03-10 10:56:40
2025-03-10 10:55:13
2025-03-10 10:53:29